•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m6米乐安装 > 工程原理图
      韦森特将登陆广东 中央气象台发台风橙色预警
    时间:2024-08-12 01:16:29    作者:工程原理图

      今年第8号台风“韦森特”目前距离广东慢慢的接近,并且强度还在慢慢地增加。受其影响,今天白天,广东中东部沿海、海南东部沿海以及福建南部沿海已然浮现7级以上瞬时大风,部分地区出现降雨。预计“韦森特”将在今夜到明天上午登陆广东,华南大部地区将出现,中央气象台已经发布了台风橙色预警和暴雨黄色预警。

      据中央气象台监测,今年第8号台风“韦森特”(Vicente)的中心23日17时位于广东省阳江市东南方大约260公里的南海北部海面上(北纬20.8度,东经114.5度),中心附近最大风力13级(38米/秒),最低气压955百帕。

      预计,“韦森特”将以每小时15~20公里的速度向西北方向挪动,于23日夜间到24日上午在广东深圳到湛江一带沿海登陆。

      受“韦森特”和西南季风的共同影响,23日20时至24日20时,南海中北部、广东沿海、珠江口地区将有7~10级大风,阵风可达11~12级,“韦森特”中心经过的附近海域或地区风力可达12~13级,阵风可达14~15级,巴士海峡、巴林塘海峡、南海南部、海南沿海、琼州海峡、北部湾东部海面将有7~8级大风,阵风可达9~10级;广东、广西中南部、海南、福建东部、台湾中南部等地有大到暴雨,其中,广东南部及东部沿海、广西东南部、海南北部、福建东南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有大暴雨,广东中西部沿海局地有特大暴雨(250~300毫米)。

      除了华南地区受到“韦森特”影响出现强降雨外,未来24小时,川西高原南部、云南西部和南部、贵州东部、湖南中西部、湖北中部、河南东部、山东东部、西藏东南部以及新疆西南部等地有大雨,局地有暴雨。上述局部地区并将有短时雷暴大风等强对流天气。

      而在两股降雨的包围下,黄淮南部、江淮、江南北部等地的高温天气是比较顽固,未来三天,上述地区仍将有35℃以上的高温天气,局地最高温度可达37℃。(来源:中央气象台 责任编辑:孔岩)

      台风(typhoon)是发生在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海域的强热带气旋(风的速度超越32.6米/秒)。在大西洋或北太平洋东部的强热带气旋称为飓风,也就是说在中国、菲律宾、日本一带叫台风,在美国一带则称飓风。

      为便于应用和对外服务,有时把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台风、强台风和超强台风统称为“台风”。台风是一种破坏力很强的灾害性天气系统。

      台风编号是标记和识别台风的方法之一。我国从1959年起开始对每年发生或进入赤道以北、140度经线以西的太平洋、和南海海域的近中心最大风力大于或等于8级的热带气旋(热带风暴及以上强度)每年按其出现的先后顺序进行编号。70年代后期以来,编号范围扩大为东经150度以西。目前编号范围扩大为东经180度以西。

      台风编号也就是较强热带气旋的编号(不含热带低压和扰动)。人们之所以要对热带气旋进行编号,一方面是由于一个热带气旋常持续一周以上,在大洋上同时也许会出现几个热带气旋,有了序号,就不会混淆;另一方面是由于对热带气旋的命名、定义、分类方法和对中心位置的测定,因不同国家、不同方法互有差异,即使同一个国家,在不同的气象台之间也不完全一样,因而,常常引起各种误会,造成了使用上的混乱。

      台风防御:加强台风的监测和预报,是减轻台风灾害的重要的措施。对台风的探测主要是利用气象卫星。在卫星云图上,能清晰地看见台风的存在和大小。利用气象卫星资料,能确定台风中心的位置,估计台风强度,监测台风移动方向和速度,及出现的地区等,对防止和减轻台风灾害起着关键作用。当台风到达近海时,还可用雷达监测台风动向。建立城市的预警系统,提高应急能力,建立应急响应机制。还有气象台的预报员,根据所得到的各种资料,分析台风的动向,登陆的地点和时间,及时发布台风预警,通过电视,广播等媒介为公众服务,让沿海渔船及时避风回港,同时为各级政府提供决策依据,发布台风预报或紧报是减轻台风灾害的重要措施。

      暴雨是指降水强度很大的雨,常在积雨云中形成。气象上规定,每小时降雨量16毫米以上、或连续12小时降雨量30毫米以上、24小时降水量为50毫米或以上的雨称为“暴雨”。按其降水强度大小又分为三个等级,即24小时降水量为50-99.9毫米称“暴雨”、100-249.9毫米之间为“大暴雨”、250毫米以上称“特大暴雨”。但由于各地降水和地形特点不同,所以各地暴雨洪涝的标准也不一样。在业务实践中,又可按照发生和影响区域的大小将暴雨划分为:局地暴雨、区域性暴雨、大范围暴雨、特大范围暴雨。

      局地暴雨历时仅几个小时或几十个小时左右,一般会影响几十至几千平方千米,造成的危害较轻。但当降雨强度极大时,也可导致非常严重的人员受伤或死亡和财产损失。

      区域性暴雨一般可持续3~7天,影响区域可达10~20万平方千米或更大,灾情为一般,但有时因降雨强度极强,会造成区域性的严重暴雨洪涝灾害。

      特大范围暴雨历时最长,一般都是多个地区内连续多次暴雨组合,降雨可断断续续地持续1~3个月左右,雨带长时期维持。 特大暴雨是一种灾害性天气,往往造成洪涝灾害和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工程失事、堤防溃决和农作物被淹等重大的经济损失。特别是对于一些地势低洼、地形闭塞的地区,雨水不能迅速宣泄造成农田积水和土壤水分过度饱和,会造成更多的灾害。

      强对流天气主要是指雷雨大风、冰雹、龙卷风、飑线和短时强降水等灾害性天气,强对流系统水平尺度小,生命史短;强对流天气突发性强,破坏力大。

      雷雨大风是局部天气突然变化现象,它到来时,乌云滚滚,电闪雷鸣,狂风夹着强降水,有时伴随有冰雹、呼啸而过,风力可达6级以上。它涉及的范围只有几公里至几十公里。雷雨大风在春、夏、秋三季都可以发生。

      冰雹是从雷雨云中降落的、坚硬的球状、锥状或形状不规则的固体降水。常见的冰雹大小如豆粒,大的有像鸽蛋那么大,甚至如鸡蛋大或超过鸡蛋大。一般遭遇冰雹天气时,还伴有雷雨大风,这样一个时间段最好躲在建筑物里,关好门窗,不要接听电话。如果在户外,不要在电线杆、大树下躲避冰雹,可把木板、筐一类木制器具顶在头上,以防止被冰雹砸伤。切记不要站在高楼、大树、广告牌下。

      城市内涝是指由于强降水或连续性降水超过城市排水能力致使城市内产生积水灾害的现象。造成内涝的客观原因是降雨强度大,范围集中。降雨特别急的地方可能形成积水,降雨强度比较大、时间相对来说比较长也有一定的可能形成积水。

      包括把公园、停车场、运动场等地设计得比另外的地方低一点,暴雨时把水暂时存在这里,就不可能影响正常的交通,例如挪威,市区修得不是很整齐,他们的做法是多在市区建设绿地,发挥绿地的渗水功能,进行雨水量平衡,实现防灾减灾的作用。一些国家还建设有一些暂时储水的调节池,等下完雨再进行二次排水。我们在实践方面还有一定的差距,要建立多层监督管理体系:一是设计行业需依照规范做事,规范必须严谨且有前瞻性,“有远虑则无近忧”;二是加强市场监管,既要保障投资走向和可持续性,又要确定保险公司的责任;三是制定配套法律和有约束力的城市规划,落实财政投入,设定建设和改善的时间表,如此可以依法依规划行政问责,取得实效。

      入汛以来,我国南方多地出现多轮强对流天气过程,并引发部分地区出现山体滑坡、地陷、泥石流、龙卷风等次生、衍生灾害。造成大范围强对流天气的原因是什么?面对强对流天气引发的次生灾害,我们又该如何加强防御?

      中央气象台有关专家这样认为,近期我国的强对流天气主要发生在江南和华南。根本原因是江南和华南地区正值春夏之交的时节,这也是我国冬、夏季风转换的时期,南方暖湿气流逐渐加强,北方冷空气仍有很强的势力,江南和华南正好位于冷暖气流交锋最频繁的区域,因此特别易发生强对流天气。

      由于太阳辐射的加强使得天气越来越暖,加之南方送来的暖湿气流携带有大量的水汽和热量,因此大气中很容易积蓄能量。当北方冷空气以适当的方式侵入暖湿气团时,各类强对流天气系统便会在部分地区形成,使空气中积蓄的水汽和能量在极短的时间内得到释放,于是形成了诸如强雷电、短时的暴雨和大风甚至冰雹和龙卷风这些强对流天气。此外,由于今年的暖湿气流是近年来同期比较活跃和强盛的,因此最近一段时间南方的强对流天气多次出现,并引发了部分次生灾害。许多自然灾害,特别是等级高、强度大的自然灾害发生后,常常诱发出一连串其他灾害的发生,此现状叫灾害链。灾害链中最早发生起作用的灾害称为原生灾害;而由原生灾害所诱导出来的灾害则称为次生灾害。有时,次生灾害所造成的伤亡和损失,比原生灾害还要大。

      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专业气象室副主任赵鲁强表示,一般来说,随着强对流天气而出现次生灾害的频率较高,不同的灾种所集中发生的地区也不同,且与当地的地形地貌有关,例如山体滑坡、泥石流多出现在山区,地陷多出现在平原地区。

      赵鲁强说,科学防御强对流天气引发的次生灾害,需要加强预报预警能力,公众要主动地了解、学习相关的气象科普知识,一旦遇到灾害发生,要懂得应对的措施,用最多的信息量来武装自己,从而避免遭受到次生灾害。